替代動物實驗成新主流:MPS 技術加速落地,癌症類器官模型引國際關注
廠商名稱:精拓生技股份有限公司
發佈日期:2025-07-23
攤位號碼:N915
隨著國際監管機構與製藥產業積極推動減少動物實驗,以人體模擬為核心的「微生理系統(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, MPS)」正快速成為下一波實驗平台的主流。隨著 MPS World Summit 2025於今年六月粉墨登場,全球超過千位以上微生理系統 (MPS) 研究領域的領導人物齊聚討論,揭示全球學術界與產業界皆已將「人體替代模型」視為新一代藥測與疾病模擬的潛力解方。
美國 FDA 自 2022 年通過《現代化法案 2.0》後,正式開放非動物替代模型用於藥物測試與安全評估,推動細胞實驗、器官晶片、AI 模擬與病患來源類器官等多元方法的技術突破;今年FDA進一步公布《非動物測試減量路線圖》(Roadmap to Reducing Animal Testing in Preclinical Safety Studies),具體提出多項推動策略與技術框架,揭示FDA 開始接受非動物模型作為正式藥物審查依據之一。
這波轉向,不僅是人類倫理的重新反思,也讓科學家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高效率與更低風險的藥物開發流程。
全球政策轉向與技術集中在「模擬人體器官」 疾病導向模型仍待深化
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於 2025 年四月公布的《非動物測試減量路線圖》,目前推動的新方法(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, NAMs)涵蓋下列幾項關鍵技術類型,已逐步納入藥物前期評估流程:
-
人體來源體外系統(Human cell–based in vitro systems):包括器官晶片(Organ-on-a-Chip)、微生理系統(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, MPS)、類器官(Organoids)與生物列印模型(Bioprinting)等,可模擬人體組織微環境與動態反應。
-
高階體外分析法(Advanced in vitro assays):如三維細胞培養模型(3D Tissue Models)與功能性細胞反應平台,能提供更接近人體的代謝與毒性評估數據。
-
電腦模擬與人工智慧建模(Computational and In Silico Modeling):應用於藥物動力學(PBPK)、系統藥理學(QSP)與毒理預測等環節,降低動物試驗依賴。
-
人體組織來源 ex vivo 測試(Ex vivo human tissue testing):例如使用手術後人體組織片段進行即時藥物或毒性反應觀察。
近年來,微生理系統(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, MPS) 技術的發展,使體外平台得以模擬人體特定器官與功能結構,例如血液循環(blood circulation)、蠕動(peristalsis)、神經傳導(neural transmission)與上皮屏障(epithelial barrier)等複雜生理現象。透過微流體設計與細胞工程,這些系統逐步建構出更接近人體真實狀態的反應環境,在準確性與可解釋性方面超越傳統動物模型。
目前已被廣泛模擬的器官包括:肝臟(Liver)、肺臟(Lung)、腸道(Intestine)、血腦屏障(Blood–Brain Barrier)、皮膚(Skin)與汗腺(Sweat Glands)等,相關平台技術已可應用於免疫反應評估(Immune Response Assessment)與疾病進程模擬(Disease Modeling)等多項研究領域。
然而,以「疾病」為主體所設計的模型仍相對有限。目前在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)、胰島 β 細胞功能與糖尿病等慢性病領域,已有初步的 organoid 或 organonchip 應用案例,例如利用大腦類器官模擬神經退化病變,或藉由胰臟類器官分析胰島素反應。但這類模型的可擴展性與重現性仍具挑戰,特別是在癌症、轉移性腫瘤或個體化病程模擬方面,可用的系統性解法仍佔少數。
台灣「替身醫療」,類器官模型代替癌患進行藥物檢測
來自台灣的精準醫療新創精拓生技 (CancerFree Biotech),正以類器官技術解決傳統癌症治療上必須以身試藥的處境。該公司研發的核心技術,以培養循環腫瘤細胞(CTCs)為基礎,藉由從癌症病患血液中分離出活細胞,培養成類器官(organoids),建立個人化的「替身」,再進行抗癌藥物的活體外測試,目前能測試超過一百種癌症模型,已服務過超過千位病患。
這種方式不僅實現「非動物實驗」,更讓病患能在實際接受治療前,預先了解藥效與可能的副作用,也就是近年也備受討論的『替身醫療(Avatar Medicine)』。此技術獲得許多國際關注,今年團隊也入選全球頂尖研究機構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(OIST)加速計畫。
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 (Po Chen)指出:「動物實驗在癌症領域的預測力有限。我們嘗試以患者自身的細胞,重建其腫瘤特性與治療反應,補足傳統模型與實際病程之間的落差。」
人類模型系統崛起,改變投資思維
過去對臨床前階段的藥物風險,多仰賴動物數據與統計模型來判斷,然而在精準醫療與 AI 驅動下,類人模型(human-relevant models)不再是補充手段,而是新一代決策核心,不僅減少動物實驗,也可縮短藥物開發周期與降低失敗風險,並提供真實病患反應的早期參考。在 ESG 與醫療科技並重的資本策略下,以病人為核心的人體模擬平台逐漸成為市場長期關注的新興標的。
更多參展商新聞稿
- 潤霈生技亞洲生技大展首度登場 眾多明星商品強力吸睛引爆熱潮 潤霈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8-20
- IOT無線連續監測系統 - 廠房、倉儲、實驗室 溫、濕度測繪 幸託有限公司 / 2025-08-20
- 國鼎生技推進全球三期臨床在轉移胰臟癌一線治療 國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8-10
- 環球生技月刊報導:國鼎生技-開發Antroquinonol 造福抗癌研究治療 國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8-10
- 現場校正、抽檢應用 攜帶式測量儀 幸託有限公司 / 2025-08-07
- 鴻曜醫學取得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資格審定 深耕台灣、邁向國際臨床規範 鴻曜醫學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30
- 突破性幹細胞療法!鴻曜醫學MiSaver ⼼肌梗塞後修復效果顯著 鴻曜醫學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30
- 鴻曜醫學邁向國際:幹細胞療法 MiSaver® 啟動跨國臨床試驗,打造心血管再生醫療新藍圖 鴻曜醫學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8
- 思必瑞特生技首次亮相BioAsia!關鍵凍晶技術實現PRP精準醫療 思必瑞特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8
- 賽博生醫攜手捷昇生物科技 引進RASTRUM™加速3D細胞列印與癌症藥物開發 賽博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7
- 賽博生醫推出FormuGel™ 3D細胞培養膠體平台,整合腫瘤建模×藥效分析×科研服務 賽博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6
- 賽博生醫攜手成大比較醫學研究中心 打造高通量高擬真的3D腫瘤藥篩平台 賽博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6
- 啟弘生技與AAVnerGene攜手合作下世代腺相關病毒(AAV)載體製程研發 啟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5
- 7/24-7/27 GBC普生在 亞洲生技大展 與您相見 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5
- 普生GBC CellBio™ a2000 榮獲2025愛迪生獎肯定 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
- 普生竹創大樓開幕啟用 AI精準醫療、大健康佈局再升級 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
- 誠邀蒞臨|4樓M412 展位「多家廠商聯合座談會」,精彩不容錯過! 利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
- 中宇環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:生技製藥建廠與製程設備整合專家 利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
- 專業實驗室儀器製造商- major science 利政科技 利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
- 生展生技應邀參加 Bio Asia 2025 三大創新產品搶攻亞洲保健市場新藍海 ! 生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/ 2025-07-24